名家雕塑賞析— —歐洲:新古典主義盛行的19世紀
瀏覽:3250次
17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一個充斥著革命和戰爭以及劇烈的社會動亂、政治權利急劇更迭變化的時代。這個時期的雕塑家們,除了對洛可可風格的批判,還試圖在美學上樹立真實、純潔與莊嚴這些品質,抱著純潔藝術以及純潔社會的目的,涌現了一批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帶來了許多經典的雕塑作品。
意大利畫家卡諾瓦(1757一1822年)是新古典主義時期歐洲藝術界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卡諾瓦最初傾向于巴洛克風格,創作了許多以古代神話傳說為題材的作品。如《德修斯和米諾陶》、《赫拉克利斯和利卡斯》、《丘比特和波賽琪》等。卡諾瓦大力推崇古典樣式雕刻,其雕塑風格嚴謹、優美,極具理想化。他的作品標志著雕塑從戲劇化的巴洛克時期進入到以復興古典風格為追求的新古典主義時期。
圖 1《手持美杜莎的柏休斯》卡諾瓦
圖 2《丘比特與波塞奇》卡諾瓦
圖 3《德修斯與米諾陶》卡諾瓦
烏東,法國雕塑家,他的雕像作品能夠充分表現出對象的精神、思想及個性。這座雕像,創作于1778--1780年,現藏于法國法布博物館。出于對進步學者的尊敬,烏東以巨大的熱情,制作了一系列杰出的雕塑。而《伏爾泰像》正是這一個創作系列中的代表。
圖 4《伏爾泰像》烏東
烏東另一件曠世名作是《富蘭克林像》。這件肖像作品,在表現手法上與烏東創作的其它人物作品不盡相同,同樣也體現了作者刻意追求刻畫人物心理的特點。在極為有限的胸像范圍內,作者力求概括出人物一生的經歷和其所處時代的特征。
整個塑像的形體處理得極其概括、凝練:減弱造型的凹凸面,形成了平整的大體面,有著光澤的整體感;面的轉折很肯定很明確,產生出方整、堅實。莊嚴、沉靜的效果;嘴的表情也作了特意的塑造,使肅穆的神態重點增加了生動的氣息,刻畫出富蘭克林既嚴肅又熱情的個性。
圖 4《華盛頓》烏東
呂德是法國浪漫派藝術家,他的代表作《馬賽曲》被裝飾在巴黎凱旋門上,是巴黎婦孺皆知的作品。
浮雕《馬賽曲》,是一座歌頌法國大革命的史詩性作品,是無以倫比的紀念碑,它那巍峨磅礴的氣勢長久地震撼人心。呂德用自己超凡的想象和藝術構思,將一座石墻變成了一個英雄史詩般的幻想,編織成巨大的火焰般的意境。《馬賽曲》被安放在法國愛德華廣場的大凱旋門上,是法國人民熱愛和平、自由的不朽象征。
圖 5《馬賽曲》呂德
卡爾波是呂德的學生,是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法國19世紀中期,他的作品表現出反學院派的傾向,是一位現實主義雕刻家。
《舞蹈》是卡爾波應建筑家夏爾·卡尼埃的委托,為當時剛建成的巴黎歌劇院而作的。整個群雕像再現出一種熱烈的音樂氣氛。青年男女舞蹈者翩翩起舞。中間的一個舞蹈者原是女性,后改成男性。他雙臂高舉,右手搖著手鼓,造成向外放射的動向線。包括面部表情所構成的形體也是向外開放的,因而產生了奔放、歡快的感覺。一群少女在圍繞著他跳舞,動作豪放,充分顯示出狂歡的氣氛。在形式上,一群舞蹈者的人物拉起的手臂組成一個圓弧形,把向外放射的形式收攏起來,使形體的自由跳動統一于浮雕的整體范圍內,因而使浮雕在有限的空間里展示著無限的生機勃勃的運動。
圖 6《舞蹈》卡爾波
《花神》這件作品是應法國巴黎盧浮宮花鳥陳列館的訂貨而完成的一件裝飾雕刻。主題是頌揚花神給人間帶來幸福與歡樂。浮雕被鑲嵌在建筑物的墻面上,呈橫長形。構圖中心那個煥發著少女青春美的花神,是以裸體來展現的:她蹲踞在地面上,棲身于萬花叢中,她將花朵灑向周圍的孩子們,女神的表情愉快而生動,并含有古典味道。身邊的一群天真爛漫的小天使,活潑可愛,有的與花神嬉戲,有的在花叢中鉆進鉆出,有的在作輕盈的環舞。這些小天使的生動姿態來自雕塑家對生活的認真觀察,形象鮮明而生動。
圖 7《花神》卡爾波